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
从汉武到清末,在中国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下,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与统治阶级密切相关。归因下来,每个朝代的强弱兴衰都大致决定这个朝代的经济制度走向,当然这都是作为后来者我们的评价。 结合钱穆的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》一起对照看,会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加透彻。
《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》 5个笔记
◆ 引子 汉武帝:两千年帝国财政的教科书
亚当·斯密曾经提出,政府只需要保证最基本的财政支出,如国防和必需的公共工程,其余一切都应该交由社会去做。
◆ 王莽:改革派的复古式集权
大一统帝国的巨大缺陷:当产生战争等大的开支项目时,帝国的财政无法支持如此庞大的开销。他试图引入一套国有垄断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。这个办法奏效了,却给帝国带来了更致命的新问题。由于垄断体系的约束,社会永远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,而官僚体系在参与了经济的具体运行后,社会经济变得庞杂和混乱。当权力与经济勾结时,社会的结块和硬化再次损害了帝国的财政。
◆ 当社会在雄心中崩溃
2023/09/16发表想法 正常的统治:小政府,维持基本的财政需要;把更多的控制力交由民间自由运转。
第八章唐代:最简单的财政,最复杂的问题 唐代同样采取了土地公有制,并受公有制效率低下的困扰,一直税收不足。唐代虽然拥有繁荣的民间经济,却一直得不到充足的财政收入。 由于财政收入不足,唐代采取一种奇特的养官制度:自我经营模式。皇帝拨给各个政府机关一定的土地和货币,要求各个政府将土地出租,将货币放贷,把收上来的地租和贷款利息作为办公经费使用。这些土地和货币分别叫作公廨田和公廨钱。 由于政府机关不懂经济,公廨钱贷出去却往往收不回来,唐太宗只好设立一个叫捉钱令史的新职位,这些人专门负责替政府放贷。捉钱令史出现后,引起了大臣们的集体反对,令唐太宗陷入了朝令夕改的困境。 武则天时期,由于政府无法把足够的税粮送到长安,又由于陕西的关中平原已经没有足够的粮食养活长安人口,皇帝只好不定期迁往洛阳居住,以减轻长安的缺粮压力。 唐玄宗时期,皇帝的财政更加紧张,围绕着皇帝的周围,形成了两个集团:贤相集团和聚敛集团。贤相集团强调减少政府开支、不增加农民税负;而聚敛集团则迎合皇帝的财政需要,想方设法增加收入。随着财政压力的增加,皇帝最终倒向了聚敛集团。 随着北方的边事紧张,唐玄宗的财政已经养不起足够多的士兵,玄宗只好设立节度使的职位,将行政、司法、财税、军事权合一,授予节度使。这种做法导致节度使权力过大,并引起了安史之乱。 中唐以后,帝国的财政事实上已经从财政集权制变成了财政联邦制,唐代中央政府的税收孱弱不堪,无力镇压藩镇。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,唐武宗发起了灭佛运动,没收寺院财产,强迫僧人还俗,增加财政收入和纳税人口。 被高估的行政效率 贞观十九年(公元645年),唐太宗李世民终于步隋炀帝的后尘,决定对高丽开战。 唐太宗一生戎马倥偬,作为秦国公和秦王时,就参加了隋末叛乱之后的统一战争。他亲自率军平定陇西的薛仁杲,击败并州、汾州的宋金刚、刘武周,歼灭河南王世充、河北窦建德,战功赫赫,威名远播。
在中国的历史上,绝大部分改革都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,只有少数改革是为了缩小政府规模而推行的
◆ 第三部最完美的集权机器
中国社会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这些洋务企业,而在于第二波的民间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完成接棒,而它们跟不上的原因也不是由于洋务运动,而是大部分集权制官僚仍然无法按照新商业模式转换头脑,因而抑制了民间经济的发展。